退休理財需注意銷售陷阱

· 退休,保險

上星期和朋友飯局聚會,聽到一個真實個案,非常值得分享。事緣其中一位新朋友,以下稱之為客戶,數年前曾經透過私人銀行投保一份萬用壽險保單。私人銀行客戶經最近跟他提出:「最近是時候整理一下組合,趁現在現有保單剛回本,退保後重新購買一份新的終身壽險保單,這樣既能套現30萬,又能維持同樣保障額,是現在最好的選擇!」

客戶問:「通常保險需要幾年時間現金價值才回本,咁我又要重新等過?」客戶經理竟然回應說:「既然你都係為了身故賠償和傳承下一代去投保保險,身故賠償一樣便可,現金價值其實不重要的,很多客戶都已經這樣做了。」

真的嗎?讓我們用住宅來類比:「既然都係住800方呎地方,而樓係為了居住而買,地方大小一樣便可,住荃灣,深水埗,奧運還是堅尼地城都無分別,樓價其實不重要的。」相信讀者不難發現以上的邏輯謬誤,也明白是確實有分別的。

相隔數年後投保新壽險保單,保險公司需重新審視客戶的健康狀況。此外,客戶的年齡隨時間過去只會上升不會下降,轉保新保單付出的實際保險成本,銷售營運成本等等,都是客戶看不到的損失。再者,壽險保單一般有不可爭議條款及自殺條款,轉保後需重新計算。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,作為消費者需了解清楚理財目的,以及轉換工具所涉及的成本及得益。筆者並非認為所有轉保都不值得,只是提出需找真正專業有誠信財務策劃師,理財規劃來設計未來,真正了解當中利弊後再作決定,不要被別人矇混而成為「羊牯」。

如果你認為以上的「損失」只是體現在條款上而不是「數字」,因此無傷大雅的話,那麼我就跟大家計計數:假如該現有萬用壽險保單每年回報5%,損失5年時間,以複利回報計算,等於損失了現時現金價值的27.6%。

即使還沒有緣份遇上財務策劃師,一般而言,為何選擇保險公司代理規劃保險對消費者更有利?這是由於利益機制作崇。在現時監管框架下,通常保險公司有適當的內部機制制衡利益衝突,例如相同類型保單轉保,保險代理並沒有佣金得益。由於絕大部分保險代理只能代理一家公司,因此制衡機制能夠發揮作用。但是經銀行透過保險經紀公司投保卻可以輕鬆繞過這種機制,即退保甲公司保單,投保乙公司保單來實現轉保,從而達成銷售目標。在巨大的利益以及業績壓力面前,遺憾地說本文分享個案並非個別例子。

其實,保險作為其中一種重要的退休和傳承理財工具,其現金價值亦能幫助高淨值家庭保存,傳承及跨代增長財富。希望該私人銀行客戶經理所說的「很多客戶都已經這樣做了」只是一個銷售話術,否則他的客戶真的蒙受損失而不自知了。

文章於2024年9月28日在信報刊登。連結請按此

作者:程俊昌(Gifford)

CFP認可財務策劃師|CTP認可信託專業人員|AEPP家族財富傳承師

願景:為企業家和專業人士帶來財務富足,有選擇自由的人生


延伸閱讀: